“5·12”地震灾后重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第一任务
  • 来源:法制日报   |
  • 日期:2011年11月07日00:00

 

  2011年5月8日,极具川北民俗特色的东河口村民房,这些房子都是重建的。“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青川县东河口村房屋损毁严重,房屋全垮,产业全毁。(高志农 摄)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2日讯(记者 侯青伶)今年2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常务副省长、省灾后重建办公室主任魏宏向全国人民报告: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恢复重建胜利完成。

  四年前的5月12日14:28分,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四川省一大半区域受灾,其中重灾区达12.5万平方公里,极重灾区1.1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2961万人。数万群众因震死亡、失踪或身陷绝境,37.5万多人受伤,530多万户住房倒塌或受损,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倾力支援下,四川经过气壮山河的抢险救援、安置群众的百日攻坚、恢复重建的千日奋战,创造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

  近日,魏宏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和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灾害应对中坚持“民生优先”的宝贵经验。

  家家有房住

  成功解决1200万城乡居民的住房修建问题

  2010年5月23日,四川都江堰地震灾区首批灾后重建城市安居房开始进行摇号分配,并通过电视现场直播的方式向群众开放,18000余名置换协议受灾户将通过这种方式陆续在今年底以前分配到安居房,这也标志着都江堰市全面进入受灾群众永久性住房安置阶段。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都江堰12万户城镇居民有10.89万户、30万居民的住房受到不同程度损坏。针对不同受灾群众的需求,都江堰市采取了政府筹资建设、上海援建、引入社会资金参建、居民自建等多种模式,并提供了置换安居房、市场化安置、购买租住安居房、居民自建等众多重建方式。

  震后不到72个小时,绝大部分灾区建立了紧急安置点。在余震不断、道路阻断、次生灾害频发的情况下,仅用10天,四川就将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1500万群众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并最大可能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应急安置难,过渡安置更难,在震后,百日攻坚完成过渡安置。为了确保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国家和四川紧急筹集并向灾区调拨大量生活物资,对灾区700万受灾群众实行3个月临时生活救助,发放临时生活救助金83.8亿元、救助粮30.8万吨。向灾区发放帐篷126万顶,搭建活动板房70余万套。为农村受灾居民每户发放2000元过渡房建设补助,鼓励群众自己动手解决临时住所。仅用3个月时间,就解决了540万户、1200万无家可归群众的过渡安置问题。

  通过三年多的恢复重建,灾区的城乡居民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住进了新房。全省成功解决了540万户、1200万城乡居民的住房修建问题,提前一年实现了“家家有房住”。

  [1] [2] [3] [下一页]


  [1]   [2]   [3]
  • 分享到 >>
  • 上一篇:
  • 下一篇: